查看原文
其他

教育的“道”与“术”——读李镇西老师《教师的解放与超越》随想(5)

追梦教师袁建国 追梦教师袁建国 2024-03-18

我的阅读随想
文章链接

1.寻找那个让自己目瞪口呆的“我”——读李镇西老师《教师的解放与超越》随想(1)

2.今后的路该如何走?——读李镇西老师《教师的解放与超越》随想(2)

3.幸福的秘诀是什么——读李镇西老师《教师的解放与超越》随想(3)

4.何为教育艺术?——读李镇西老师《教师的解放与超越》随想(4)

=====================

教育的“道”与“术”?

——读李镇西老师《教师的解放与超越》随想(5)

今天继续分享李镇西老师《教师的解放与超越》随想第五部分【智慧】。本部分目录如下:

【智慧】

真实有效的教育,往往发生在教师的不声不响和学生的不知不觉之间

仅仅凭一纸班规就能管理好班级?哪有那么简单

开放的书吧与真实的教育

破案之后

转化后进生的制胜绝招不是“体罚”,而是大爱与大智慧

把全年级的后进生集中到一块教,是什么感觉

请记住这七位“英勇救疫”的中国人

战疫,是最鲜活的课程资源

学好语文就靠这“三把钥匙”

下面是元月16日的文字打卡内容:

元月16日:教育的“道”与“术”

今天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《仅仅凭一纸班规就能管理好班级?哪有那么简单》,对文中“道”与“术”的论述很有同感。
何为“道”?何为“术”?它们之间有何关系?有一份资料是这样解释的:
事物总在不断变化,但万变不离其宗。所谓宗,就是道,由道衍生就是术。
道是由上往下衍生,从有序变为无序,是客观的规律;术是由下往上认知,从无序变为有序,是人探究世界的过程。
术要道来牵引,道要术来践行。道与术是辩证的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
由此可见,“道”与“术”是互为依存,缺一不可的。万事万物,没有“道”,便缺少了引领;没有“术”,便没有了可操作性。
就教育而言,道是教育理念、教学规律、教学原则。“术”是能力、知识、方法、策略和经验的集合体,也是可解决实际问题的流程和策略,是可以提高效果和效率的技巧。
但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,有许多老师只关心“术”,不注重“道”,对“道”的认知严重缺位,因此可以断言,这样的老师,不但不会取得满意的教育效果,个人成长也会受到严重阻碍。
李老师在文中说:
我和学生一起摸爬滚打,挨家挨户家访,按学号每天轮流找学生谈心,每个学生的生日都表示祝贺(现在我还能说出许多30年前学生的生日),周末和寒暑假带着他们满世界玩儿,安排学生以小组(七八个人)为单位每周日到我家做客(吃饭和玩儿)……这一切,没有一项是学校规定班主任必须做的,但这都是我和学生彼此信任的基础,也是我之所以能够相对比较容易用一纸班规便能把两个班(我曾经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)管得井井有条的根本原因。
这些做法都是李老师的“术”,而这些“术”,是靠他的教育理念来引领的,那就是:
“教育,就是陪伴”;“教育,就是潜移默化”;“让身边的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”……
我们如果没有这些理念作为引领,而仅仅学习李老师那些具体的做法,效果肯定不会好的。
还有老师以“现在学生可不比以前,不好管啊”等等所谓的理由,作为自己不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借口,殊不知,在李老师采取这些“术”的年代,也有许多老师以此为借口,经常哀叹自己遇到了“不好管”的学生,说学生“一届不如一届”。但就是这样的学生,在李老师的眼里却都是“淳朴学生”。
这就是“道”的差距!这种“道”就是李老师所说的:
无论时代如何变,“教育,这首先是人学”是永远不会变的;教育的人文追求,以及培养拥有自由精神、平等观念、民主素养的现代公民的目标是不会变的。
所以说,教育既需要“道”,也需要“术”,二者应共同探求,不可偏废——这才是教师成长的真谛!
(未完待续)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